今日我又再同大家漫談港鐵史,講講地鐵之誕生:
六十年代香港人口增加不斷,經濟發展急速,公共運輸嘅需求越蒞越大。因此政府響1964年邀請咗蒞自英國做香港交通將來發展進行研究,並響1967年發表《香港乘客運輸研究》(Hong Kong passenger transport survey),交代香港有必要興建一種集體運輸系統,要嚟解決當時嘅交通問題。
1967年9月,英國嘅費爾文霍士顧問工程公司(Freeman, Fox, Wilbur Smith & Associates)發表咗《香港集體運輸研究》,提議香港興建地底集體運輸城市軌道交通系統,全長51公里,4條路綫分9期興建,耗資150億港元。當時建議嘅4條路綫係荃灣綫(荃灣到海軍船塢)、觀塘綫(馬游塘到上環街市)、港島綫(堅尼地城到柴灣)同沙田綫(禾寮坑到尖沙咀)。
1968年,顧問公司就研究所倡議嘅集體運輸系統嘅建造估價做咗啲修正,要嚟作進一步嘅研究。
1970年,顧問公司完成咗對興建地下鐵路系統嘅進一步研究,發表咗《集體運輸計劃總報告書》,具體咁提出建造鐵路嘅建議。研究報告建議要起一個全長52.7公里嘅地下鐵路系統,分成3條主要嘅行車綫:港九綫(中環到旺角)、港島綫(堅尼地城到柴灣)
同 東九龍綫(鑽石山到林士),同埋兩條港九綫嘅支綫:荃灣支綫(旺角到荃灣西)同觀塘支綫(旺角到馬游塘)。
顧問公司同時亦都建議用「分期興建」嘅方式嚟起頭4期共長20公里嘅路綫,即係「早期系統」。早期系統包括港島綫(上環街市↔海軍船塢)、港九綫(海軍船塢↔旺角)同埋觀塘支綫(旺角↔彩虹)。
1972年,香港政府成立咗集體運輸臨時管理局,原則上同意咗先起「早期系統」。
1973年3月,香港政府曾經喺屬於地鐵沿線嘅港島舊海軍船塢、尖沙咀半島酒店、荔枝角同埋樂富嘅地底起試驗隧道用嚟試吓啲地質。呢啲試驗隧道俾英國財團投到,用900萬嚟起,合約條款中亦都註明咗嗰個財團3年裡面唔可以參與其他地鐵承建項目,以示公平。同一時間,香港政府亦都幫工程進行招標,總共有8個財團投標,而政府亦初步揀好咗四個國際財團。當時嘅計劃係將工程用固定價格嘅單一合約形式批出去。
1974年初,日本財團簽咗承投工程嘅意向書,但係喺同年嘅11月因為石油危機問題而對投資前景悲觀,決定退出,令到呢個計劃要一度暫停。
1975年初,香港政府屬下嘅集體運輸臨時管理局宣佈,將「早期系統」輕輕縮減到15.6公里,即係「修正早期系統」。同時亦都放棄用單一承建合約嘅方法,將工程分番做25個主要土木工程合約同埋10個電機及機械工程合約。由香港政府全資擁有嘅地下鐵路公司亦都同時間正式成立,取代咗臨時管理局監督工程嘅進行,並且打算喺通車之後,用審慎嘅商業原則嚟負責經營鐵路。
「修正早期系統」連接中環至觀塘,喺1975年11月開始動工興建。路綫將香港島中環同九龍嘅主要住宅同埋工業區連接起嚟。路綫其中12.8公里係喺地底起,而其餘嘅2.8公里就係架空路段嚟。全綫有15個車站,包括12個地底車站同埋3個架空車站。
經過差唔多4年嘅工程,修正早期系統嘅北段(石硤尾←→觀塘)喺1979年9月30日完工,並且喺10月1日正式通車。嗰陣時地鐵淨係用4卡車行,最平嘅票價係港幣1蚊,相對於巴士嘅票價係兩毫子,對一般市民嚟講地鐵的確係一件奢侈品。喺同年12月31號,路綫伸延到去尖沙咀。1980年2月12號,成個修正早期系統「觀塘至中環段」通車,通車日期比原定嘅提前咗7個星期,成為咗香港第一條過海嘅鐵路。由於過海乘客嘅龐大需求,地鐵列車就由通車初期嘅4卡加到6卡。
起修正早期系統嘅總費用係港幣58億。由於路綫係起喺全世界人口最稠密嘅地區之一,起嘅時候遇上咗好多困難。嗰陣時需要克服地底嘅唔同地質同埋比較高嘅地下水位,有啲路段亦曾出現過地陷等等嘅情況。但係最終仍然可以保持冇超出預算呢項驕人成績。